English

图书选题招标众议纷纷

1998-06-1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图书选题招标在书业界是个新鲜事儿。去年秋天,它露面于第8届全国书市,半年过去了,它的模样怎么样了?

记者采访了最先采用选题招标的上海人民出版社。据介绍,该社为推出重量级作品——《中华文化通志》,曾进行了长达8年的酝酿、准备,后来他们发现,由于此套书涉及面广,就出版社自己掌握的写作力量,无法胜任。这时,他们决定引商业竞争机制于书业界:采用招标制,面向全国公开吸引优秀人才。经充分准备,他们选择了8届书市这一契机,正式宣布招标。之后,辽宁布老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其布老虎丛书,也公开巨额悬赏招引作者。图书选题招标由此引起人们重视。

然而对于图书选题的招标,书业界的看法并不一样。

反对人士提出,图书选题操作有多种多样的形式,招标制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,因为它带有命题性,操作起来不方便,一般来讲,优秀作者是不会参加竞标的,直接请作者更有诚意。

赞成人士则认为,目前出版社找作者,往往是凭经验、凭印象,虽直接迅速,却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,毕竟你的圈子是有限的。而采用招标制,视野就更为开阔。优秀的选题需要优秀的作者,只有采用招标制,才能选拔最一流的作者。

由此可见,招标争论的焦点即在于招来的究竟是金凤凰还是土凤凰。据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昕社长告诉记者,该社的招标十分成功,报名者有几百人,经严格挑选,他们最后确定了一百多位作者,都是在各自领域堪称一流的人才。陈社长肯定:招标制完全可以招来优秀人才。当然这也与出版社知名度、选题自身价值相关。

辽宁教育出版社俞晓群社长进一步分析指出,招标这一市场活动,还是比较正常的,通过互相刺激,提高书业的活力。中国出版业必须由计划走向市场,招标显示的即是市场活力,这也是与计划时代的一大区别。

对图书选题,有些人还从另一角度发表了意见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黄国荣副社长明确指出,招标制不是科学的方法,有价值的选题本身就需要保密,真正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少的,冲突往往出现在走漏消息之后,招标制不宜提倡。

另一些人认为,以破坏保密来否定招标制是不妥当的。他们指出,保密的东西,一般来讲,都不是经典的东西,经典的完全可以向全社会来公布,无须保密。保密恐惧来源于担忧被模仿,而模仿的东西显然不会有太大价值。

采访中,作家出版社副社长白冰的话给记者印象较深,他说:图书品种非常多,不是所有的选题都能采用招标制,如文学作品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体劳动,它的产生,是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,如作者生活阅历、价值观、个人体验、心理状态、外部环境等,招标只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